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多次表达与中国展开疫情相关科研合作的意愿。2020年3月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中)与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右)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世卫组织例行记者会。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摄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国际科技合作是全球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有效经验。
1918年大流感席卷全球,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不但促进了现代医学发展,也让各国认识到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抗疫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天花根除规划”,冷战之中的美国和苏联都参与其中,各国科学家们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建立全面的监控和隔离系统,不断提升疫苗研发技术水平,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根除。
在SARS、ME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等重大流行性传染病中,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寻求应对疫情的解决方案,充分显示了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只有联合协作、共克时艰,才能击败人类共同的疫病敌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国内外疫情形势,高度重视抗疫国际合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亲自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图为2020年4月1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总统府观花宫,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同委疫情防控领导委员会举行工作会议。新华社发(委内瑞拉总统府供图)
在国际抗疫行动中
中国科技界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合作
发出中国声音
贡献中国力量

我国科研人员快速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我国定期与世界卫生组织及时、主动通报疫情信息,与其他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一道,参加《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分享疫情信息,进行科学研判。目前,我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已翻译成多国文字,为其他国家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图为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科学家进行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临床前试验(新华社发)。

在中华医学期刊网上搭建了“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快捷、免费、公开发表科学发现并分享数据。目前已有超过120种期刊、840多篇报告和论文上线,浏览量超过270万次,有多名国外研究人员在此平台上发表论文。
搭建了“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两个共享数据平台,累计为139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万名用户提供了800多万次的数据浏览、检索和下载服务。
国内外专家利用数据库对病毒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开展国际研究提供了借鉴,为各国抗击疫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图为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新冠疫苗研究。新华社发(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供图)

与有关国家磋商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探讨启动应对疫情联合研究项目。
推荐和指导中方专家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冠肺炎疫情9个中长期重点研究方向和10个工作组。
与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就疫苗研发等开展信息交流合作。
图为中国工作人员在演示新冠病毒mRNA疫苗实验过程。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我驻外使领馆收集了有关国家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建议。已遴选出部分有合作价值、已有国内合作伙伴且较为成熟的项目,积极支持和推动合作项目对接。
同时,多家中国企业正在与有关国家企业合作开展疫苗研发。

详见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署名文章
来源:综合自求是网、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