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当好“五个角色”,为“00后”大学新生穿好“心理防护服”

发布时间:2020-04-17浏览次数:310

为大学新生穿好

“心理防护服”


疫情下“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为了充分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探讨在疫情期间及疫情后的科学应对措施。笔者采用自拟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分析了重庆某高校2019级5000余名“00后”大学新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疫情导致“00后”新生在情绪和认知心理方面出现较为突出的心理应激反应。根据调查结果,笔者提出需进一步加强“师生家校社”五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进一步明确“学校-引导者”“辅导员-守护者”“新生-践行者”“家长-陪伴者”“社会-保障者”五个角色定位,加强作用发挥,注重角色功能的落实,科学有效地帮助“00后”新生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2018年开始,“00后”已经逐渐成为大学新生的主力军(笔者所在学校2019级“00后”新生已占全校新生总人数的90.7%)。“00后”新生成长于社会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观念多元、信息科学技术发达的新时代,与“90后”相比,其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更强,自我意识更强。但“00后”新生得到家庭父母的充分关爱呵护,依赖性也更强,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却比较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冲击,让才进入大学半年,还未完全来得及树立“独立自主、明辨是非、具备完全成熟人格”的大学“00后”新生感到措手不及。再加上很多“00后”新生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和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缺乏自主规划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产生迷茫、紧张情绪,造成心理压力过大。

笔者于2020年3月对重庆某高校2019级“00后”大学新生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发布问卷5774份,收回有效问卷5532份,有效率为95.8%。调查发现因“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学习效果的下降,不断变化发展的疫情,自身、家人身体健康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围绕大学学习生活产生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对“00后”新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担忧、焦虑、抑郁、强迫、认知偏差等心理不良反应纷纷出现。

面对高校“00后”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和网络学习现状,笔者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师生家校社”五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进一步明确“学校-引导者”“辅导员-守护者”“新生-践行者”“家长-陪伴者”“社会-保障者”五个角色定位,加强作用发挥,注重角色功能落实,科学有效地帮助“00后”新生做好心理防护工作,共同为“00后”新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熟保驾护航。




01

当好新生心理恢复的“引导者”


高校要积极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及开学后的新生心理援助方案,发挥正面教育的引导作用。针对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新生防疫知识和心理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宣传,提高疫情防控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用《致全体新生的一封信》《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网上参观大学校园等形式关心关爱居家隔离的新生,充分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拉近学校与新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积极开通24小时不间断心理援助热线、QQ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等多途径的“一对一”网络心理辅导服务,满足心理支持需求;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情况反馈体系,及时全面掌握新生身心健康情况及其家庭近况;同时加强对防控重点地区和困难学生的心理关怀和资助工作。另外,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中结合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的模范人物、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采用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引导“00后”新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感受在制度优势引领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校还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规划实施在线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信息力量,保障网络教学课堂顺畅进行。同时,要鼓励和帮助专业课教师积极应对远程教学模式转变带来的重要挑战,探索实践在线教学方法,总结在线教学经验,加强上课责任心,重视在线学习管理,提高教学效果,消除新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紧张心理情绪。




02

当好新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新生辅导员作为新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是“00后”新生们最为信任的老师。辅导员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思政司发出的致全国高校辅导员的一封信《共克时艰、勠力同行》的精神,善用网络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传递关爱,传递“战疫”正能量,增强“战疫”信心。比如积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了解每一个“00后”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及时传递人文关怀;积极开展线上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鼓励大家分享“抗疫”体会,交流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体会,讨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认真做好心理疏导;积极引导“00后”新生开展网络朋辈学习互助活动,搭建学习交流答疑群等,开展线上学业指导和线上学习督导等。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传播新时代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和网络学习中的优秀做法,用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激发“00后”新生抗击疫情的奋进力量。

返校开学后,新生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及时摸排同学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积极开展疫情后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主题教育活动,做好高危人员识别、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处置,进一步培育全体新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03

当好疫情防控的“践行者”

“00后”大学生,见多识广,个性独立,是社会最有活力的群体。疫情期间,很多“00后”纷纷投入“战疫”之中,汇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青春力量,他们用奉献和担当点燃了青春的本色。广大新生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布的《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的号召,争做“守护者”,担使命,保安康;争做“修行者”,宅其身,抱道行;争做“识途者”,游必有方。当然,在疫情之下,产生一定的焦虑与负面情绪等应激反应是必然的,“00后”新生要学会主动接纳反应,舒缓压力,调整认知,积极寻找内外资源,及时调适自我。比如在生活上要做到适度关注疫情,适量增强运动,维持正常生活作息,保持规律饮食习惯。在心理调适上要做到自我发现,自我对话,自我鼓励,多用正向思维,排除负面情绪,多和同学朋友交流分享。如情况比较严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在家庭关系上要做到充分利用长时间隔离居家生活契机,多了解家史,多陪伴家人,多理解父母,在深度体验和长期陪伴中丰富自己家庭生活体验和和谐家庭关系氛围。同时,还要在学习上积极响应教育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合理规划学习生活,提高自身网络学习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保障线上学习效果。



04

当好新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

疫情防控期间,“00后”新生们的学习空间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变为线上,对新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家长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00后”新生家长要积极调整转变角色定位,成为“00后”新生心理烦恼的倾听者,大学适应的指导者,成长转变的陪伴者。“00后”新生家长应该在思想认识上加强了解大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充分相信“00后”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交流沟通上多讲究艺术和方法,多从正面鼓励和肯定,多给予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权和主动权,相互理解和信任,平等交流和沟通,努力做新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监工”。在自身言行上树立良好家风,传承中华美德,注重自身修养和行为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为“00后”新生良好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疫情之下,作为家长,难免也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心理焦虑,家长本身也要积极进行身心自我调适,不向新生传递负面情绪,树立良好心理状态,共同做好疫情防护。



05

当好新生学习发展的“保障者”

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履行新时代社会责任,为高校的疫情防控提供积极的正向力量,为“00后”新生的身心健康和网络学习提供坚强保障。比如社会新闻媒体要积极营造正面舆论引导,积极报道疫情正面信息,加大对疫情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社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积极为有需要的广大“00后”新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针对“00后”新生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社会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要积极支持和配合高校探索实践在线教学方法,开发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解决方案,整合优化更多的线上资源,提供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帮助“00后”新生提升网上学习效果。



作者:重庆理工大学 叶彬强(系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题重点项目“两江校区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