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人才培养的最初目的,是形成立体全面的人格,劳动教育工程是全面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水浇花蕾,不容偏颇。当前国内的大多数校园中,劳动教育可能长期处于一个“缺课”的状态。各大高校中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的新闻屡见不鲜,随着劳动教育缺失的“后遗症”逐渐显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劳动恐惧症”。“这反映出我们各大高校劳动教育的尴尬境地,高校的劳动教育或许成为最受忽视的职业。据调查,虽然83%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79%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与体力劳动联系在一起,不愿意从事与体力劳动有关的工作,从根本上说仍然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赞美和歌颂劳动,倡导人们树立起热爱劳动的观念。如今各方慢慢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意见》下达后,各大高校,都纷纷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等方式,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植根学生心间。那么,我们轰轰烈烈开展劳动教育,也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劳动教育一定要警惕“走形式”“走过场”的风险,而要真正从以下三点落到实处,让劳动观念入心入脑。

如果说对中小学生来讲,只要能通过体验劳动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尊重劳动的观念,劳动教育的效果就已经达成;那么对于高校学子而言,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观念上的,不在于劳动“不能为”,而是“不想为”。因此,劳动课的意义可能更多体现在扭转其针对于劳动的偏误观念、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上。从大的层面来看,我们要利用思政课堂的平台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只有劳动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从小的层面来看,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白而且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劳动”仅仅视作“体力劳动”,同时,又把“体力劳动”视作“改造思想”“改变不良行为乃至于改造罪犯”的重要方法。久而久之,人们对“劳动”或者说“劳动教育”,产生了某种负面的感受。新的教育形态要摆脱“劳动=体力劳动=惩罚”的窠臼。可是这种观念却远远与新时代对于劳动者的要求脱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教育将更多地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紧密联系,在延续不变的劳动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型、创造性劳动,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紧密结合专业需求和专业教学,统筹设置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活动,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劳动教育要真正回归,仅凭一时性起是不行的,作为教育人还必须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坚守教育良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花大力气冲破当前的制度束缚,把劳动教育打造成长远的制度设计。我们要建立多样化的实施主体,明确各方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设立应有的奖惩机制,设计多种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制度设计得更为科学合理。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借助制度的强制性进而促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立足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情怀,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份劳动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个劳动者都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劳动教育,肩负着培育新人的责任,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期盼以劳动教育“升级”为契机,打造“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课程体系,汲取教育智慧,理直气壮地推动劳动教育在全社会落地开花,让劳动精神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底色、奋斗源泉。